找到相关内容928篇,用时2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圆、顿教相的发展

    吉藏,三论玄义,大正四十五册,页5中“为声闻人说于二谛,为演说十二因缘,为大乘人明于六度,行因各别得果不同,谓三乘别教。”  17.同注12,页807中。  18.同上,页684上。  19.牟宗...道生最为著称的学说有“阐提成”及“顿悟成佛”两项。阐提成是探讨佛性的问题,道生肯定佛性乃是芸芸众生所本见的,即便断绝一切善根的极恶之人(一阐提),佛性亦未尝从心中被斩除,阐提众生之佛性只是为无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75670102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释疑篇(二)

    乘,皆将五戒十善扩大一点。  上来罗汉佛教义,虽与俗人心理,略有不同,但其所谓消极,不过向恶的一方面消极。而对于善的一方面,即是积极,世人不说人乘、天乘、菩萨乘,只执罗汉、乘,以破佛教,岂不...目的地。佛教之人乘,要持五戒,如脚踏车;天乘要行十善,如黄包车;阿罗汉要修四谛,如汽车;佛要观十二因缘,如电车;菩萨乘要修六度万行,如火车。  五戒者,不乱杀、不乱取、不乱淫、不乱语、不乱饮酒,此乃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75970428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法教篇(二)

    正是这个意思。  造天堂业者,自有天堂;造地狱业者,自有地狱。不造天堂地狱业者,便无天堂地狱,天堂地狱的有无,全看造业不造业为判断。归结于“唯心”,即“唯识”是也。佛家说十法界,、菩萨、、声闻...》、《论藏》。如同中国《四库全书》,藏了经史子集一样。经是说的,律是佛教徒共同遵守的,论是和本教或和外道辩论的。现在不谈经,不谈律,单谈论。假设一个敌者来问:佛教是不是迷信?佛教徒是不是消极?那末,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870436.html
  • 天台宗纲要一书之微言

    光明炽盛。唯法喜禅悦为食。故知其各各别异,只是‘愿与行’之不同而已。并非一性有殊。永明古佛云:一真如界中,开三乘五性。或见‘空’自证果。或了缘而入真()。或三祇熏炼‘金刚渐具’,八万四千法门次第...实相即当堕恶道。诸佛师子吼:惟此最实事。除诸法实相,余皆魔事。若入诸法实相:即使五品观行——也是‘观行即’:闻法无一不成。  注①《纲要》述者,其实是个净土法门行人。例如天台宗根慧法师,临终预知...

    沈仁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90470760.html
  • 《宗本义》与《涅盘无名论》的作者问题

    问释道安三乘并书(竺法汰)问三乘一乘(什答)问得三乘(王稚远法师答)问(王稚远法师答)。」[36]从这些目次可见,东晋的道林、前秦的道安、竺法汰、慧远、后秦的鸠摩罗什等,这些专心于佛教学之学者...推此而言,反复有疑。[96]  慧远以为,如果都是先学「四道与,智及灭智」,则如何有「顿至法忍者」。罗什答云:  经云:须陀洹乃至阿罗汉、,若智若断,皆是菩萨无生法忍者。智名学人四智,无...

    邱敏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93570787.html
  • 大乘佛教伦理现代化重建课题试论

    经》卷1〈序品〉(《大正》二,页551上)解此偈之义云:「四阿含义,一偈之中尽具足诸佛之教及、声闻之教。所以然者,诸恶莫作。戒具之禁,清白之行;诸善奉行,心意清净;自净其意,除邪颠倒;是诸佛教,...生死即涅盘」的般若空观以及誓愿不自成的大乘菩萨道立场,则应积极地倡导,胜义谛必须落实于世俗谛,而所谓出世间的宗教胜义无漏善,也祗有通过我们世间道德的「日日新,又日新」,才能彰显它那真实本然性与具体实践...

    傅伟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95470794.html
  • 库车所出《大智度论》写本残卷之研究(1)

    十方三世诸佛第一大。次有菩萨、、声闻是  四大人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,是故名为「大」。复次,能与众  生大果报,无量无尽,常不变异,所谓涅盘,余五波罗蜜不能  尔。布施等离般若波蜜,但能与世间果报,...」字的更正。  页69  41 诸佛及菩萨 声闻璧 解脱涅盘道 皆从般若得  42 言说为世俗 怜愍一切故 假名有诸法 虽说而不说  43 【般】若波罗蜜 ...

    周伯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0270839.html
  • 佛教各宗对净土分类的看法

    品往生为凡,复有三乘圣贤。  二、大小同住土----谓阿罗汉、及大力菩萨;舍  三界分段身,生界外净土中也。  三、独菩萨所住土----谓菩萨道过二乘,居土亦异,如  香积世界,无二乘名,亦如七宝... 太虚大师说:「律为三乘共基,净为三乘共庇  。」(注2) 印顺导师说:「戒律与净土,不应独立成宗。  」戒律是三乘共同遵守的基础,无论在家或者出家弟子,  皆不应离开戒律的。净土为大小乘人所共仰...

    宏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0871071.html
  • 中观之诸法实相

    无为法性,是非 声闻、作,非、亦非余人作」。有为法性即无常性,一切有为法法尔如 是;无为法性即寂灭性。此有为无为的常遍法性,也可说藉相而知。凡有为法, 有生住灭的三种相,此三相是遍通一切有为法的...共相,名为」。所以说:有两种智:一、总相智, 是知诸法共相的;二、别相智,是知诸法自相的。弟子随佛修学,于诸法作事 理的深广观察,其后即成为论藏。所以说:阿毘达磨(论藏)不违法相,顺法相 而知其甚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3571295.html
  • 中国佛教伦理及其哲学基础

    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」这是《法句经》中著名的「七佛通戒偈」。[1]此偈颂也多处散见于《增一阿含经》中,其中卷第一〈序品〉解释此偈颂的意义说:「四阿含义,一偈之中尽具足诸佛之教及、声闻之教。所以然者...十分丰富的体系。佛教伦理涉及到人与的关系、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,其中心是按照佛教要求,善待佛法、、僧人、众生,并完善自我的精神境界以成就佛教理想人格。由此可见,佛教伦理一方面是世俗伦理,...

    方立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4071302.html